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0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238篇
林业   21篇
农学   168篇
基础科学   101篇
  321篇
综合类   669篇
农作物   50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198篇
植物保护   5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74篇
  2011年   150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01.
保护地栽培(设施园艺)做为一种农业生产方式的出现和发展,在古代都是为宫廷和贵族服务。西欧是从古罗马帝国的第五代皇帝尼禄(Nero)时期(公元54—68年)掘坑后覆盖云母或滑石板片进行保护地栽培。中国确切的记载是在公元前33年汉朝时期,采取燃柴草加温的方法在室内进行蔬菜生产。由于封建迷信思想(认为食之有害)的影响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发展。到唐朝(公元7世纪)又有利用温泉为宫廷种植瓜类的记载。至于北京温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中叶(公元16世纪)。许多栽培技术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至今无法肯定,但一定比文字记载要早,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相似文献   
102.
果蔬差压预冷设备及预冷技术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果蔬采后预冷是果蔬贮藏、流通中重要的前处理技术,是果蔬采后保鲜流通冷链的重要环节。差压预冷技术因其成本低、使用灵活,在发达国家广泛应用于果蔬采后处理。此技术很适宜我国果蔬小规模生产、多品种、低成本的生产现状和高品质大流通的发展。本研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差压预冷方面的成功经验,通过对引进差压预冷库的研究、测试、消化、吸收,研究出可在冷库中使用的3种不同预冷量的差压预冷通风设备,并建成一次预冷量12 t的差压预冷库。应用此技术,一般蔬菜预冷时间在4~6 h,仅为同等条件下冷库预冷时间的1/4~1/10,预冷过  相似文献   
103.
崔晓阳  曹楷  郝敬梅 《土壤学报》2007,44(6):1111-1118
以培育富硒森林蔬菜为目标,在暗棕壤上进行了荚果蕨、小叶芹、小根蒜、婆婆丁等4种山野菜施硒试验。硒肥种类为亚硒酸钠,施硒量为0.10~10.00mg kg-1,直接施肥范围为0~15cm表土。经过一个完整的生长周期(1a)后测定土壤和植物硒指标。结果表明,典型暗棕壤对外源亚硒酸钠态硒具有较强吸收与保持能力,从低剂量至高剂量施入的硒有90%~70%以上仍保留在原施硒土层内;其中H2O可溶态硒占全硒的6.03%~3.78%,KH2PO4浸提的有效态硒占全硒的19.36%~37.54%,而且土壤全硒、KH2PO4浸提的有效态硒及H2O可溶态硒皆与最初的施硒量呈线性正相关。在土施强化供硒条件下,4种山野菜均能高量富集硒,其含硒量为对照的1.7~158.9倍;不同植物的富硒能力有差异,它们在递增施硒情况下高量富集硒的变化模式也各有特点。总体来看,山野菜含硒量与施硒量之间为非线性正相关关系,但在一定的较低施硒量范围内这种关系则是线性的,线性范围因植物而异;土壤的可溶态硒、KH2PO4浸提的有效硒甚至全硒等指标与山野菜含硒量之间亦均呈明显的非线性正相关,且施硒量较低时其关系亦表现为线性。初步得出,典型暗棕壤控制施硒是在近自然条件下培育富硒森林蔬菜并获取高富硒生物资源的有效途径;不过,强烈搅动的砂砾质暗棕壤却不利于硒肥保持和植物吸收,不适于富硒森林蔬菜栽培。  相似文献   
104.
温室环境信息语音提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解决温室内测量数据的及时获取问题,研究了温室数据实时语音提示及报警系统,该系统能够实时地将传感器采集的温室环境信息以语音的方式播放出来。该系统采用MSC51系列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控制保存在ISD系列语音芯片内的语音数据的输入及输出,同时给出了将数据信息按人的阅读习惯正确朗读出来的控制算法。通过实践应用证明,该系统实现了实时语音提示功能,并具有控制灵活,接口简单,扩展性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5.
丁昌峰  李孝刚  王兴祥 《土壤》2015,47(2):427-434
选择我国广泛种植的12个根茎类蔬菜品种(萝卜、胡萝卜和马铃薯各4个品种)和2种典型土壤(江西的红壤和天津的潮土),通过温室盆栽试验,设置汞(Hg)添加浓度为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二级标准的1倍和2倍,研究不同根菜品种对Hg的敏感性差别,并利用物种敏感性分布法(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D)推导两种土壤的Hg安全阈值。结果表明:根菜产量指标对土壤Hg污染的敏感性存在品种间差异,红壤上的三红八寸参胡萝卜在2倍Hg添加处理下可食部位Hg含量超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0.01 mg/kg),潮土中所有品种均未超标。与土壤类型相比,品种对萝卜、胡萝卜和马铃薯中Hg含量影响均最大。利用BurrⅢ型分布拟合12个根菜品种富集Hg的SSD曲线,通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反推,计算出红壤和潮土上保护95%的品种不超标的HC5值即安全阈值分别为0.53 mg/kg和1.2 mg/kg。本研究可为我国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标准的修订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6.
甘蔗渣堆积物作为基质在无土栽培无公害蔬菜上的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每吨甘蔗渣同时加入NH4NO35.0kg、膨化鸡粪50.0kg、堆肥速效菌曲1.5kg堆沤处理后,作为无土栽培黄瓜、番茄和菜薹的基质,产量分别比CK提高12.8%、18.0%、16.4%;NO3^-含量分别比CK降低43.4%、59.8%、57.5%。黄瓜和番茄的NO3^-含量达到国际标准,菜薹的NO3^-含量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其它有害元素的含量也均达到无公害蔬菜产品的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07.
太阳能蓄热联合空气源热泵的温室加热试验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针对日光温室被动采光蓄热的特点,该文在2014年1-2月期间,针对西安地区-6~10℃冬季气温条件下,开展了太阳能蓄热联合空气源热泵温室加热试验研究,通过对比太阳能蓄热联合空气源热泵系统改善温室内的空气温度、湿度及土壤温度等环境因素,分析评价太阳能联合空气源热泵系统在日光温室冬季应用的性能,结果表明:太阳能蓄热联合空气源热泵加热系统不仅明显提高了温室内的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也有效降低了温室内的湿度;在试验天气条件下,热泵单独供热时,系统的性能系数COP(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在2.09~2.45之间;太阳能联合空气源热泵供热时,系统的COP在3.45~5.56之间;相比于其他天气工况,晴天条件下,太阳能蓄热供热时间较长,热泵补充供热时间缩短,系统的COP较高;采用地暖联合风机盘管作为末端供热方式,能够维持较高的室内气温和土壤温度,降低室内相对湿度。该文为今后进一步简化温室结构和降低建设成本,实现日光温室主动采光蓄热,奠定前期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08.
对鄂西山区的农业气候资源进行了调查和考察,在整理、分析的基础上编制了气候资料图表;根据当地农作物种植情况,森林资源、特用植物、中草药的自然分布和山区农业气候资源状况,对如何利用山区农业气候资源进行了一些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9.
通过对蔬菜产业链的跟踪调查,归纳出蔬菜由山东寿光到北京的两种典型流通模式,并从流通成本的视角对两种流通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大型批发市场流通模式下蔬菜的单位流通成本为0.37元/kg,高于地头市场流通模式下的0.22元/kg;单位质量蔬菜的生产成本高于流通成本,大型批发市场和地头批发市场流通模式下蔬菜的生产成本占流通总成本的比重分别为58%和70%;运输成本和包装材料成本占蔬菜流通成本的比重较大.基于研究结论,从减少蔬菜流通环节、创新蔬菜流通模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生产资料利用率、积极推广城郊蔬菜种植、缓解蔬菜供求区域性矛盾等方面提出了降低蔬菜流通费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0.
Irrigation of arable land with contaminated sewage waters leads to the accumulation of trace metals in soils with subsequent phyto‐/zootoxic consequences. In this study, biochar derived from cotton sticks was used to amend an agricultural silt‐loam soil that had been previously irrigated with trace metal contaminated sewage waters. Metal accumulation and toxicity to spinach (Spinacia oleracea) and fenugreek (Trigonella corniculata) was investigated by measuring concentrations of Cd and Ni in plant tissues and various photosynthetic and biochemical activities of plants. Positive impacts of biochar on both spinach and fenugreek were observed in terms of biomass production that increased from 29% to 36% in case of spinach, while for fenugreek this increase was 32% to 36%. In the control treatment there was an increase in malondialdihyde, soluble sugar, and ascorbic acid contents, indicating heavy metal stress. Biochar applications increased soluble proteins and amino acids in plants and reduced the uptake of Cd from 5.42 mg kg?1 at control to 3.45 mg kg?1 at 5% biochar amended soil and Ni (13.8 mg kg?1 to 7.3 mg kg?1 at 5% biochar) by the spinach plants. In fenugreek, the Cd was reduced from 7.72 mg kg?1 to 3.88 mg kg?1 and reduction in Ni was from 15.45 mg kg?1 to 9.46 mg kg?1 at 5% biochar treated soil, reducing the possibility of transfer up the food chain.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use of biochar made from cotton‐sticks, as an amendment to arable soils that have received contaminated irrigation water, could improve plant growth and decrease Cd and Ni uptake to crops, alleviating some of the negative impacts of using sewage waters on arable la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